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第79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6-09-09 10:06

  龚正到菏泽调研黄河滩区脱贫攻坚工作

  8月3日至4日,省委副书记、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龚正到菏泽市东明县、定陶区,深入滩区、农村、扶贫点和企业、产业园,就推进黄河滩区脱贫攻坚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调研。龚正先后实地察看黄河滩区村台建设、异地搬迁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与企业负责人和基层群众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当地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情况。随后,他主持召开省直有关部门、菏泽市和东明县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听取黄河滩区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分析研究相关对策措施。

  龚正指出,解决黄河滩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是一件大事,已经到了必须明确态度、加快解决的时候。要自觉从脱贫攻坚、保障群众安全的高度来认识,拿出过硬措施,下大气力把群众生活解决好,让滩区群众和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

  龚正强调,要处理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解决,特别要加强统筹协调,搞好总体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资源、政策、资金充分调动起来,拿出一揽子措施,因户、因村、因地制宜施策,使对滩区群众的帮助、支持发挥最大效益。要遵循工作规律、搞好规划论证,从黄河的规律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论证,加强衔接,逐步解决,既要着眼于改善滩区基础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又要防止因灾害而重复建设、反复建设,造成浪费。要强化工作创新、用好政策机遇,结合滩区实际,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在研究政策、用好政策上多下功夫,在配套政策、集成政策上多做文章,在创新政策、争取政策上多作努力,探索适合黄河滩区的新路子、新方法。要强化责任、握指成拳,确保把好事办好,地方和省直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抓好落实。省直部门对上积极争取、对内深入挖潜、对下科学指导,有关市县不推、不等、不靠,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激发广大滩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积极推动问题逐步解决,让滩区困难群众早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龚正指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要引导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结合实际探索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要加强基层就业扶贫点建设,优先保障困难群众就业,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收入,确保扶贫工作全覆盖、可持续。

【经验交流】

  威海市拓展“五条渠道”促就业脱贫

  威海市把脱贫攻坚纳入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一体谋划,把促进“就业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广泛拓展就业渠道,为180个省定贫困村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帮助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户转移就业,实现“一人上班、全家脱贫”。目前,全市1.38万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1万人已经通过参与扶贫项目开发、务工增收、转移就业等途径实现脱贫。

  一、对接企业用工促就业脱贫。积极协调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劳动培训中心,开展“送岗下乡”直通车活动。对全市18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就业与社会保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对本地企业缺工岗位进行统计分类,筛选适合扶贫对象就业需求的工作岗位,以村组宣传栏、进村入户等最直接的方式,将贫困户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对接,送岗上门。活动以来,共走访重点招用工企业475家,登记需求就业岗位1.4万个,组织用工企业招聘会77场次,提供各类就业岗位3.1万个,1836名贫困劳动力与用人企业达成用工意向;组织农业园区专项对接活动52场次,帮助1337名贫困劳动力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工人。临港区坚持产城互动,将17个村、2572户、7546人集中搬进社区,同时准确对接区内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人口就业意愿,把培训平台建到企业车间,实现培训后直接上岗,今年以来,已对全区400多名有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进行培训,就业率达到98%。

  二、发展现代农业促就业脱贫。立足农村实际,把发展现代农业种养项目作为首选,先后培植现代果业、休闲采摘、绿化苗木、特色养殖等项目83个,占扶贫产业项目总量的47.7%,由此带动了5126户脱贫增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目前,全市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入股、联建、帮建等方式,建设扶贫种养项目26个,贫困群众不仅能得到一块专项扶贫资金的股金收入,而且还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今年以来,全市贫困村共流转土地8683亩,为2709个贫困户年增流转收益468万元。二是镇级领办。整合各类扶贫资金、资源,实行镇政府主导、村级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化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引进专业公司,建立项目收益精准到户的分配机制,发展合作经济,促进脱贫增收。目前全市镇级领办产业基地11处,流转土地1826亩,带动38个贫困村、2132个贫困户增收。文登区葛家镇整合4个扶贫工作重点村的扶贫开发相关资金800万元,镇流转土地650亩,建设现代苹果产业扶贫基地,预计盛果期后年可实现纯收入600多万元,可带动周边22个经济薄弱村和292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威海高区引进中楮集团建设构树扶贫产业项目示范基地,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1万亩,是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的构树种植产业基地,目前一期工程流转土地2500亩,季节性用工高峰达500多人,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3000多元。

  三、开发公益岗位促就业脱贫。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是无法进入企业或合作社就业的贫困人口,积极开发农村环境整治、环卫绿化、护林防火、公路养护、保安保洁等扶贫公益岗位,帮助其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今年以来,通过开发城镇公益岗位、强化农民就业培训,实现3107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荣成市把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全域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扶贫产业项目、村庄卫生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外出就业有困难的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去年共安排360多名贫困人口到扶贫开发项目就业,平均每天工资70元左右;安排300多人参加城乡环卫保洁队伍,财政每人每年补助工资8000元。南海新区抓住新型城镇化试点契机,有序推进21个村庄、5000多户农民向10个新型集中居住社区搬迁,农房换楼房、村民变股民、农民变市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倍增,有劳动能力农民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完全市民化,279名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走向富裕。

  四、发展乡村车间促就业脱贫。通过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贫困村建设代加工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获得雇工收入同时又不耽误农时,实现了村集体和贫困户同步增收,探索了一条稳固脱贫的有效路径。威海南海新区于家庄村与青岛点石文具厂签定委托加工合作协议,利用30万扶贫专项资金,将位于贫困村中心的闲置房屋改建成8间厂房,购置加工设备,惠及三个贫困村的贫困户,主要吸纳村内贫困户尤其是家庭妇女,最多可容纳50名贫困人员就业,每人每月增加收入1000多元。文登区泽头镇魏家庄村结合该村从事家纺加工的传统,由村集体将闲置房屋改造成家纺加工车间,购买相关的机器设备出租给第三方,由其负责接收订单、人员管理、日常经营。车间为贫困妇女提供24个工作岗位,每月收入2600元左右。对于劳动能力较弱的贫困户,提供在家剪毛线头的简单手工劳动岗位,每天可收入20—30元,年增收5000—6000元。

  五、鼓励创新创业促就业脱贫。威海市县两级设立1030万元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和2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合作银行按照风险补偿金总额10倍放大扶贫信贷规模,重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和参与扶贫的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给予担保支持。积极开展电商培训,加大电商联村、创业孵化支持力度,上半年,全市已有18个贫困村开设了村级淘宝服务站。“礼尚威海”网站在所有贫困村设立工作站,吸纳76名贫困人口从事货源组织和配送服务。乳山市通过与阿里巴巴开展合作,招募农村淘宝网店合伙人,经过面试测试,共选定127名农村群众进行创业扶持,其中贫困群众21名。临港区协调“威海春晓农产品网店”和大润发“飞牛网”,在6个贫困村开设“耕田爱心网店”,今年以来实现土特产品、手工艺品销售收入10万元,带动100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威海市扶贫办)

编辑:沈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