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时培伟同志在纪念建党95周年主题党日活动上的党课

来源: 机关党委(人事组) 2016-07-15 10:24

人民至上是永远的政治坐标

  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党的95岁生日到来之际,我们把主题党日活动放在沂蒙老区,接受党性教育,目的是让大家从党的历史、从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政治智慧和党性滋养,进一步激发做好农村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在动力。

  刚才,我们共同举起右拳,面对党旗,进行了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短短的12句、80个字,简明扼要,涵义深刻,是一名党员的座右铭和行动指南,表明了一名共产党人为实现人生最高价值所作出的庄严选择。我们每一次重温入党誓词,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都是一次信念的加固,都是一次党性的升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铮铮在耳的入党誓言,时刻激励我们争做合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终生的奋斗为党旗增光添彩。

  沂蒙老区是我们党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是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前进基地和战略后方基地,被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我们昨天到马牧池,今天到孟良崮,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接受党的群众观教育。我们聆听了有关讲解,看望了老党员和贫困户,向革命烈士敬献了花篮,举起右拳进行了庄严宣誓。一张张烽火再现的历史图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一座座巍然耸立的先烈墓碑,叩击着我们的灵魂,不少同志流下了热泪。在省委组织部工作期间,我到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来过十多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动。相信大家到现在还沉浸在那样一种感动、一种激动、一种触动之中。心灵被洗干净了,人就不会负重,心就不会累,我们就会走得更远。参观学习途中,有的同志说:“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倾家支前、奉献牺牲,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在一些地方,城市高楼与老区农舍对比鲜明,难道我们把老区人民忘了吗?”这样的拷问,实际上在敲打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今天,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一个政党,只有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才是一个先进的、强大的政党;一个政权,只有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才是一个红色的、人民的政权;一名党员,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

  民为邦本,农为政本。农村工作和脱贫攻坚,在党的工作全局中有着重要的位置,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都很多。扶贫办、农工办都是与农民、农村直接打交道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道奔小康,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履职尽责,真抓实干,为我省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群众参与,也离不开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扶贫办、农工办是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农村工作的职能机构。如果说办机关是“中军帐”,那么,在座的同志们就是“参谋官”、“作战队”。面对省委省政府的信任和重托,面对农村群众的期待和期盼,我们是否找到了撬动工作重任的支点呢?回望烽火岁月,在那个日寇践踏、人民苦难的年代,我们党挺进山东,以沂蒙山为支点,毅然撬动了山东抗战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今天,我们重温沂蒙革命历史,就是要从沂蒙精神中找到这样的支点,来撬动脱贫攻坚和农村工作的新胜利。下面,我结合对沂蒙精神的学习,以及这两天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初步思考。

  一、以理想信念为支点,撑起对党忠诚的政治自觉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崇高政治信仰。昨天,我们在红嫂纪念馆,共同唱响了《跟着共产党走》这支歌曲。这首赞歌,1940年6月诞生在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词和曲的作者仅用10分钟,就作出了歌词、谱写了曲子,这既体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党的热爱,发自内心涌出的一种忠诚。在抗战的艰苦岁月,这首歌表达了沂蒙根据地抗日军民的心声和信念,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引导着许多进步青年投入党的怀抱,英勇地奔赴抗日战场、走向革命道路。那时的沂蒙人民,以“跟着共产党、翻身求解放”的坚定信念,参军的参军,支前的支前,抛头颅、洒热血,跟着共产党抗日寇、打伪顽,下淮海、过长江,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使一百多年来饱受列强欺凌侵略、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昂首挺胸地站了起来,走向了“跟着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沂蒙精神告诉我们:建立在共同政治信仰之上的伟大精神,必然能带来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1938年115师挺进山东时,山东是敌后沦陷区。党之所以能够在沂蒙山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立住脚,扎下根,创建民主政权,与日寇和反动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推动沂蒙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党的理想信念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深入了老百姓的心中,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和信服,使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水乳交融,使根据地坚如磐石。八百里沂蒙,十万疆场英烈,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没有强大的理想信念,产生不了这种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沂蒙六姐妹烙煎饼、做军鞋、筹集粮草、运送弹药,奋不顾身拥军支前;32名沂蒙姐妹在冰冷河水中扛起门板、架起人桥,让子弟兵火速通过,奔赴前线。她们倾其所有、义无反顾的支前壮举,彰显了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力量。就在这个周二,6月21日,沂蒙“六姐妹”中的最后一位,91岁的伊淑英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老人生前说,令她最骄傲的是,她的3个儿子、1个孙子都参了军,都是党员。她经常教育儿孙们的一句话是: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刚才我们听着讲解,为陈若克的光荣牺牲而潸然泪下,她年仅22岁,抱着刚出生的女儿,用母女共同拼上的血肉之躯,让日本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以慷慨赴义的英雄壮举,诠释了理想信念支撑起的民族脊梁。22岁,青春年华,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抱着刚出生的女儿,哪个妈妈不爱护自己的亲生骨肉。但在生与死的关头,是跪着生,还是站着死呢?陈若克抱着女儿毅然选择了站着死,这一刻,注定了日本侵略者必将失败,中国人民必将胜利。

  在座的同志,都是生长在新中国、成长在红旗下,学习和工作在和平年代,对旧中国那段战乱频仍、山河破碎、风雨如晦的岁月,对那时人民群众饥寒交迫、朝不保夕、苦难深重的境况,我们没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但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的父辈、爷爷奶奶辈都是从那个岁月走过来的。作为子孙,我们应记住上辈人经历的苦难;作为党员,我们要接过革命先烈传承下来的红旗。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了,让我们顺着沂蒙革命历史往前追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小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宣告了我们党的诞生。95年来,我们党由当初一个50多人的小党,发展到现在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大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小到成熟、不断发展壮大,之所以能够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斗争,之所以经历了无数次挫折仍然不懈奋斗,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贯穿其中的红线,就是党始终不渝坚持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从党成立至今,党章经过了16次修订,但不管哪次修订,都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这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央提出新时期合格党员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讲政治、有信念。信念是什么?是安放心灵的地方。信念坚定,骨头就硬,党性就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就有主心骨、就有定盘星,就能在各种大风大浪的考验面前,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革命老区是理想信念锻造的红色沃土,我们对老区人民的感情是理想信念坚定的重要标志。十八大以来,总书记31次国内考察,19次涉及扶贫开发,去的西柏坡、阜平、延安、沂蒙、井冈山、金寨,都是革命老区。2013年11月来临沂视察时,就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些伟大革命精神,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血与火的较量中共同铸就的。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面临的考验是生与死,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血洒疆场;和平时期,我们面临的考验是什么?主要是得与失、公与私,关键时刻也会有流血牺牲。面对今天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我们党尤其需要从革命传统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确保全面小康、“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实现。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总书记这段论述,把消除贫困与社会主义、党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脱贫攻坚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5月份,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又谈到,把“两个一百年”、全面小康、扶贫脱贫并列在一起,这是当今中国伟大的工程。对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我们要好好思考、好好领悟。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沂蒙精神中,我们进一步找到了攻坚克难的“原动力”。只要对党绝对忠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事业必胜信念,我们就能够奋勇向前、不辱使命,当好先锋、做好表率,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上台阶,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二、以群众观点为支点,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共产党人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实际上就是一部组织群众史、发动群众史、宣传群众史、服务群众史。

  我们今天重温沂蒙精神,就要读懂沂蒙精神蕴含的“群众”二字。刚才,我们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对这场战役的惊心动魄,深有感触。我每一次仰望这里,都仿佛听到了阵阵喊杀声;每一次从这里走过,都觉得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推动着我。我有时想,抓起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一捧土,使劲攥一攥,都会滴出血来。这场战役,在解放战争全局中举足轻重。战役的胜利,既是解放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人民群众奋勇支前的结果;既是我党我军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沂蒙人民以最大的牺牲奉献来支持革命,“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山区420万人口,20多万人参军,120多万人支前,6万多名先烈埋下忠骨;老百姓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磨面11716万斤,救护伤病员6万人。陈毅元帅曾说:“我们革命取得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山东老百姓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用小车推出来的。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没有当年老区人民的奉献牺牲,我们党就没有今天的执政地位。我们抓农村改革、促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抓精准扶贫、促精准脱贫,巩固的是党的执政地位,扶的是党对群众的感情,实践的是党的宗旨,履行的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赢得的是老百姓对党的拥护。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靠两条,一是加强党的领导,二是深入发动群众。我们要在坚持群众路线中推进群众工作,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唤起革命战争年代党群干群那种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

  一是要从密切群众感情入手,增强工作的“人情味”。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群众对党奉献了一片真情大爱,感天地、泣鬼神。“沂蒙六姐妹”之一的张玉梅大娘,在86岁高龄接受采访时曾说,“共产党呢,爱护咱老百姓,她对着咱们好,咱们对着她也好。”从老大娘这句朴实的话里,我们可以学到和读懂很多东西。我们党夺取政权的秘决在哪里呢?党执政并将长期执政的秘决在哪里呢?实际上,就在张玉梅老大娘说的这个“好”字上。国民党在北伐战争中曾经势不可挡,在抗战时期,有的国民党部队也打出了血性。但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部队却溃不成军,仅仅三年多的较量,蒋介石就败逃台湾。共产党之所以赢,国民党之所以败,归根结底,就在“民心”二字。

  为政之要在于爱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姜异康书记要求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扶贫,心里时刻装着困难群众,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做工作。大家谈到,这次来沂蒙老区,思想触动很大,相信大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过去党群一心、军民一家、众志成城、无坚不摧;今天我们能不能像过去的党员干部那样,宁愿自己吃再多的苦,也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能不能始终和农民群众心贴心,真正把感情和责任倾注到“三农”工作和脱贫攻坚上?这几天,我愈想愈思,心中涌起的感动愈多。我们对农民有还不完的恩,有还不够的情,有还不清的债。我们担负着为党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要怀着一颗“还恩、还情、还债”的心,去面对农民群众,去走进农民群众,去关爱农民群众,只要是对农民群众有利的事,我们就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做。

  不论是农村工作,还是脱贫攻坚,都需要和群众一块奋斗,都需要把密切群众感情贯穿始终。群众是活生生的人,脱贫不能仅看冰冷冷的数字。我们反对“数字脱贫”,反对“算账脱贫”,就是反对漂浮、机械的工作作风。如果光是看看数字、翻翻“账目”,不看老百姓实际生活状况的改变,不看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落实情况,就会疏远与群众的距离,感情上与群众也会脱节。总书记多次讲,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当年,山东分局书记朱瑞曾告诫根据地的“学生”干部说:“你们到老大娘家,不要嫌她家凳子脏,或用手帕去拍打尘土,那样会脱离群众的”。扶贫办、农工办都是与农民打交道的,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农村群众,我们的主战场在田间地头,我们的工作目标是“穷根、贫地”。今后工作中,同志们要把重心往下移,多到农家村舍,多到田间地头,脚上要多沾“泥土味”,身上要多聚“农情味”,把我们对农村群众的感情和责任,真正写在土地上,注到老百姓心里去。

  二是要从尊重群众愿望入手,架起党群的“连心桥”。从沂蒙根据地的群众工作经验来看,当时我们党实施的政策、开展的工作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从群众的愿望出发,来自群众又利益群众的;后来之所以受到挫折,就是因为没有真正从群众愿望出发,脱离了群众。1942年4月,刘少奇同志从华中来到山东根据地,那时山东的群众工作一度处于困难局面,由一度的活跃转入了群众消沉、干部苦闷的时期。前期群众工作的活跃,是因为八路军部队的宣传发动和帮助,但仅靠部队帮助是不够的。刘少奇同志做了大量谈心和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找到了症结所在,那就是:山东根据地的工作,有些没有从群众最感需要、最感迫切的问题出发,造成了被动和滞后;当时群众的主要愿望是想改善生活。因此,刘少奇同志将山东群众工作引上了以减租减息增资为中心的群众运动道路上,实现了山东根据地群众工作的转折、新生和蓬勃发展,成为抗战时期全国唯一一个以省为建制的根据地。这对我们做农村工作有很重要的启示,农村工作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扶贫也不是靠党和政府“包打天下”。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只是撬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杠杆,最终还是要从群众愿望出发,靠群众投身、支持和参与,才能变成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成果,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那样,要上下“一条心”。党员干部的心要与群众的心合拍在一起,才是正确出路,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因此,我们在推进工作中,就要通过精准的措施、务实的行动、亲民的作风,把党的富民政策与农民的实际愿望连接起来、贯通起来,使之共振、共鸣,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和看得见、摸得着的脱贫致富成果。

  三是要从实现群众利益入手,探索致富的“好模式”。沂蒙革命根据地12年,让我们党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巨大魅力,也让我们党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施政模式。在那段艰难困苦、战火连天的境遇中, 我们党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当时,沂蒙地区有日伪政权、国民党敌后政权、土匪恶霸等各种势力,但老百姓只相信共产党能成“大气候”,为什么?日伪顽匪恶霸等势力,对老百姓不是烧杀抢掠,就是欺压剥削。共产党、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实行减租减息,让贫困农民翻身,办识字班教文化,帮群众挑水、收庄稼,拿起枪战斗,放下枪帮群众干活。所以呢,就有了那句话,敌人来了,我们拆桥;解放军来了,我们架桥。这个桥,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渡河依托,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定道路。我们党紧密地和群众站在一起,以群众利益为奋斗目标,以群众路线为生命线,不但有稳固的根据地做后方,而且解放军部队打到哪,支前的群众就跟到哪,国共胜败自见分晓。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鲜明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消灭贫困,携手贫困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致富奔小康。具体到我们省,就是要通过三年的脱贫攻坚,使全省242万多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省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各地各部门创造了一些好经验、好模式,比如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在临沂还有扶贫“三十六计”,都显示了各方面的主动探索和丰富创造。这些模式,不管是什么模式,核心就是群众的“利益模式”。能够为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确保他们实现稳定脱贫,就是“好模式”。如果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没有用在贫困群众身上,没有用到雪中送炭上,而是用到了锦上添花、造盆景上,就不能说是“好模式”;如果让扶贫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贫困群众得不到实惠,那就是不作为。更有甚者,如果把扶贫资金贪污挪用了,使贫困群众本应得的利益在中间环节、隐性环节截留了、瓜分了,这就是违法犯罪。维护和实现贫困群众的利益,是我们衡量脱贫攻坚成效的根本标准,我们要时常用这个标准来检验我们工作的得失。我们的工作,既是经济工作,更有政治属性,是和严明的纪律紧密连在一起的,我们的头上始终悬着一把“利剑”。如果在纪律上把握不好,就会受到处理、受到处分、受到处置。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工作纪律,中央纪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党的纪律处分条例规定了具体详细的内容,检察机关、审计部门都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督,自上到下,人民群众都在看着我们,社会舆论都在关注着我们。老百姓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说,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好好做官,工作上别闪失,晚上别害怕。所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可以超越常规,但绝不可以犯规。这需要我们把握好自己,使各项工作始终在纪律、政策框架内规范操作、规范运行,每个同志都要坚守住底线,不触高压线,行走在安全线之内,走在老百姓欢迎的轨道上。

  三、以战时作风为支点,砥砺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施的历次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中央的文件名都叫《计划》或《纲要》,而这次中央文件名叫《决定》,标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上升为全党动员、政府主导、为期5年的大决战,这在世界扶贫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讲话的一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对这场战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齐上、部门全参与的扶贫开发格局。临沂市委市政府还赋予了一个更有硬仗特色的名字——打赢新时期的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之所以名闻天下,因为它是一次决心、意志、精神、强度、耐力的大比拼。

实践证明,一支部队不是一组建就能打仗,能打仗的劲旅都是在大仗、硬仗中锻造出来的。扶贫办一集中办公,我们就提出了“起步就是攻坚、临战就是决战”的要求。半年多来,对于作战节奏和态势,大家从不太适应到基本适应,从政策不熟到出谋划策,从初步磨合到聚成拳头,从点上突破到团队冲锋,已经积累了一些打硬仗的经验和体会。当然也有个别同志,精气神还不太到“火候”:有的同志思想顾虑比较多,没有轻装上阵;有的同志好像有所保留,还没有把潜能发挥出来;有的同志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缺乏主动请缨领战的姿态;有的同志遇到困难,还想绕道走,等等。作风就是战斗力。在这场拖不起、输不起的战役面前,我们必须培育和具备战时作风。

  第一,要砥砺冲锋的勇劲,打好这场攻坚战。解放战争有保卫战、运动战、攻坚战几个形态,到了打攻坚战的阶段,就意味着我们要攻城夺地、决战决胜了。什么叫“攻坚战”,就是坚必摧、寨必拔、城必破。中央给这轮扶贫开发赋予“攻坚战”的称谓,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坚定意志。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补上贫困这个最大的短板,啃下贫困这个最难啃的硬骨头。对此关键一战,党中央和各省签定了军令状,省政府与国务院扶贫办签定了责任状,省扶贫办和各市人民政府签定了责任状,市县乡各级也都逐级签定了责任状。军中无戏言,军令如山,这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冲锋号一响,我们就要集结起来、行动起来,奋勇当先、冲锋陷阵。这场战役打响已有半年了,到目前全省已经拉起了8700多人的脱贫攻坚队伍,完成了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举办了565期战前骨干队伍培训,省财政17亿元资金全部拨付到县,全省综合平台视频会议指挥系统基本建成,到村到户的信息化作战地图已经绘就,“1+25”政策体系构建完成,行业部门全体参与,社会力量有效调动。可以说,目前已经形成了十面围城、兵临城下的攻坚态势。下步,就是发起全面冲锋的时候,也是考验我们勇气的时候,我们的脑袋瓜子要转起来,腿脚子要动起来,嗓门子要喊起来,“黑面孔”当然也要板起来,努力把攻坚的态势一鼓作气往前推。要发扬逢山开路、“红嫂”架桥的精神,施策来实的,督查来严的,考核来硬的,逐村攻坚,逐户摘帽,逐人脱贫,把脱贫的战果一砖一瓦往前垒。

  第二,要砥砺彻底的气魄,打好这场歼灭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2013年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带领老区困难群众打好扶贫攻坚战,紧紧拉着他们的手,帮助他们过上心里踏实、生活殷实的好日子,不让革命老区和困难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今年春节在井冈山茅坪乡,他又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总书记如此带有彻底精神的宣示和承诺,充分体现了真挚无私的爱民情怀和大无畏的历史担当。“不能落下一个”,这样的字眼,如果拿作战来比喻,就是一场歼灭战。何为“歼灭战”,就是彻底剥夺敌人战斗力的作战。孟良崮战役就是一场歼灭战,国民党整编 74师被全歼。我们这次脱贫攻坚战,真正打赢的标志,就是彻底地歼灭贫困“顽疾”,彻底地拔除致贫“穷根”,使每一个贫困户、每一名贫困人口都如期实现稳定脱贫。“不落一户一人”,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责任心,就是精准度,就是高标准,就是严作风,就是要自始自终地聚焦“五个一批”,不折不扣地落实“六个精准”,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确保每一项政策、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都抓得准、做得实、落到底,真正在贫困群众身上见分晓、见成果。

  第三,要砥砺顽强的耐力,打好这场持久战。打赢脱贫攻坚战,冲锋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是简单一冲就大功告成了,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脱贫攻坚,从时间跨度上看,全国是5年,山东是3年,后两年我们要巩固、提升,要建长效机制。在攻坚期间,我们需要抢时间、争效率,夯基础、保质量,需要艰难地、持续地下气力、务实功。从脱贫对象上看,这次面对的是前几轮脱贫中没脱掉的,其中不少难题是多年未解决或者不好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可以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从扶贫经验上看,越是难以脱贫的群众,贫困的反复性就越高,即使有些已经脱贫的,基础也比较脆弱,一场病、一场灾、一次大的市场波动,都可能迅速返回到贫困状态。所以“一策”有时是难以奏效的,就得多管齐下,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弹药储备。从脱贫标准上看,不能简单以扶贫线的收入为标准,更要锁定“两不愁、三保障”。我们打赢这场战役,就要把三年的战役计划定得更周密一些,把困难和矛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想得更超前一些,持续用力,苦干实干,久久为功。脱贫攻坚战完成以后,还要建立长效机制,还要研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国务院扶贫办也要求我们山东在这方面走在前头。因此,我们要边抓工作推进,边着手进行研究。脱贫攻坚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部分,农业农村工作也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扶贫办、农工办都是省委省政府的办事机构、参谋机构、协调机构和督促落实机构,我们的心是一体的,目标是一致的。扶贫办担负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责任,农工办担负着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任务,大家都要注意抓重点,抓全局,抓主要矛盾,抓生产关系,当好参谋助手,搞好工作设计,加强督查落实,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

  同志们,党之兴在党员,政之兴在干部。党章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真经”,必须深读细研,始终按照党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纪律是我们心中的“戒尺”,必须敬畏严守,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的心灵“明灯”,必须领悟贯通,坚持不懈地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群众是我们的“亲人”,必须保持本色,把入党誓言落实到服务人民的行动上。下步我们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牢记使命,忠诚担当,提振精气神,抖擞责任感,扎扎实实“学”,实实在在“做”,无愧于党组织的重托,无愧于人民群众的期望,无愧于烈士的牺牲,用行动兑现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编辑:沈建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