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第58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6-08-08 10:17

  【经验交流】

  菏泽市:田间地头寻“良方”  

  赵润田要求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

  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6月6日,全省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济南召开,贯彻落实全国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部署安排产业扶贫工作,加快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年度战役。副省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赵润田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秘书长兼省扶贫办主任、省委农工办主任时培伟主持会议。

  赵润田指出,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重点,是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我省具有产业扶贫的良好基础条件,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对产业扶贫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产业精准扶贫的责任感、紧迫感,推进我省产业扶贫工作深入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打好年度战役的一系列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市场为导向,整合政策资源,创新发展模式,精准发力施策,培育一批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加快形成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产业体系。

  赵润田强调,我省脱贫攻坚战役进入关键阶段,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也进入关键时期,要明确要求,突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一要瞄准贫困人口脱贫这个目标。这是产业扶贫的要害、要义、要点,必须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产业扶贫的出发和落脚点,防止产业扶贫瞄偏目标、脱轨走样。二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选择产业既要积极又要慎重,要依托现在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在能够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的前提下,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三要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政府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权力,但不能为群众做主。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上,促进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对接,让贫困人口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四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创新项目实施、扶贫资金使用和产权经营机制,建立起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让贫困户获得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益。五要提高产业发展能力。要广泛发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在技术推广中的作用,让贫困人口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种植、养殖、加工水平。要统筹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增强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广泛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式”培训。

  赵润田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把产业扶贫摆上重要位置,精心谋划设计,加快项目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取得实效。要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抓好承担的产业扶贫工作,真正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要抓好政策对接和落实工作,切实发挥政策效益。加强技术指导、搞好技术服务,加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注重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广泛吸引社会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产业发展资金。要强化督查考核,通过联合督查、行业督查、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对各地产业扶贫工作进行督查检查,督查结果计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以督查考核促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落实。

  会上,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旅游发展委、供销社七个部门单位作了专题发言。

  【经验交流】

  菏泽市:田间地头寻“良方”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菏泽市立足自身,大力推进以“一户一案”精准扶贫为基础、以“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为根本、以“一人一岗”就业扶贫为关键的“三个一”脱贫攻坚工程,在田间地头找到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寻找“良方”。

  一、科学管理+精准滴灌,确保“一户一案”精准扶贫

  根据前期精准识别,菏泽市深入分析、归类统计致贫原因,根据因病致贫、缺技术致贫、缺劳力致贫等不同情况,逐户明确帮扶责任人,因地制宜地确定帮扶方案,填写精准扶贫手册,签订《精准扶贫帮扶到村(户)双向承诺书》,帮扶单位与贫困村、帮扶人与贫困户相互承诺,确保每村、每户有人帮。牡丹区李村镇高李村通过精准识别村内贫困户的劳动能力和具体致贫原因,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建起了18.2KW的光伏电站,该光伏电站年收益25000元且资产归贫困户所有;对村内26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其意愿帮助种植核桃50亩,每亩可增收3000元以上;对有意搞乡村生态园的贫困户通过争取市扶贫资金搞起了乡村生态园,并以此入股黄河生态园,每年贫困户得到分红不低于1.5万元。定陶区杜堂镇戚姬寺村实施“党支部+产业+贫困户”模式,依托合作社带动78户贫困户脱贫;曹县大集镇付海村通过实施电商扶贫,带动26名贫困群众脱贫;巨野县万丰镇阚店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以党支部的模范引领,通过合作社带动,55户贫困户顺利实现了脱贫;郓城县郭屯镇魏张楼村按照“传统产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让利租赁”、“土地入股”、“劳动就业”等方式带动贫困村“摘帽”、贫困人口脱贫。全市形成了宜工则工、宜种则种、宜商则商、宜股则股等“精准识别管理+精准滴灌”扶贫路子。

  二、挖掘传统+科学发展,大力推动“一村一品”产业扶贫

  产业是确保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菏泽市依托产业门类齐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把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抓手,因村制宜发展脱贫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单县黄岗镇张下庄村原有木耳种植传统,但一直规模不大,收益较小,群众对发展壮大木耳产业苦于“有技术、没资金,有愿望、没思路”。该村在县、乡两级帮助指导下,确定了“特色产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发展一村一品,带动群众脱贫,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领作用,多方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建设高温木耳大棚32个,年种植有机木耳150万袋,年产干木耳30万斤,产值300万元,利润150万元,并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每年7.5万元的租金归村集体所有,其中5万用于全村贫困户分红。目前,木耳种植已成为该村特色脱贫产业。

  发挥“双联双创”的突击队和“第一书记”的尖刀作用。高新区在菏泽市政府办公室、市外侨办等“双联双创”对口单位的帮扶下,合理利用资金,为17个行政村各建了发展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一大批贫困户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得到了适合的岗位,也增加了贫困村集体收入,进一步增强了贫困村脱贫的内生动力。东明县焦元乡郭堂村省派第一书记宋开兰,自2015年驻村帮扶以来,把“护理病人找病根”的理念转化为“治理贫困找穷根”的思路,在该村发展“高端葡萄”产业,引导群众充分利用作物生长空间,在葡萄架下先后套种大蒜、西瓜、辣椒,实现“四种四收”,每亩收益增加7000余元,去年实现脱贫31户、135人。单县黄岗镇张下庄村“第一书记”、省工商局信息中心科长徐风坚持“扶贫先扶技”的思路,立足种植木耳的传统优势,对贫困群众培训新技术,并发挥木耳种植大户带头作用,建设高温木耳大棚32个,年产值300万元,带动64名贫困人员脱贫致富。

  三、送岗上门+拓展岗位,切实做好“一人一岗”就业扶贫

  就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对于贫困群众来说,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保障。菏泽市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鄄城县就业扶贫点经验,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把加工车间建在村头,让贫困户不出村就能就业,做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实现了稳定脱贫。目前全市范围内建成就业扶贫点918个,带动3.7万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郓城县利用省市选派的第一书记、市“双联双创”单位、县直各部门单位、各乡镇(办)、“两代表一委员”企业、知名工商联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等帮扶责任主体在全县269个贫困村援建的精准扶贫示范点,帮助贫困村积极建设产业基地、加工业就业服务设施、爱心扶贫岗等,大力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可帮扶21052户贫困户、51324名贫困人口。

  同时,菏泽市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探索就业新路径。一是以“产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牡丹区皇镇乡王桥村种植牡丹、芍药500多亩,发展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20家,牡丹、芍药销售公司10家,用工量不断增加,村委会和商户签订了用工协议,约定商户需要劳动力时,优先使用本村及周边村庄的贫困劳动力,2015年已带动50户贫困户就业,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了稳定脱贫。二是积极开发卫生保洁、治安巡防、道路交通管理、绿化美化、养老服务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菏泽市扶贫办)

编辑:刘波